主页 > 今日宝鸡网 > 新闻 >
 

西安翻译学院“点泥成金”三下乡团队走进宝鸡市凤翔区六营村助力当地乡村振兴

二十大报告为非遗文化传承与传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非遗文化是国家和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凝聚的重要文化图腾,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灿烂的非遗文化,展现中华文明之光,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一、三下乡调研背景

810—829日文学与传媒学院点泥成金团队成员赴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六营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弘扬传播凤翔泥塑文化,助力六营村乡村振兴发展。



(以上为团队成员)

二、调研概况

凤翔泥塑是我国四大泥塑之一,始于西周时期,历史悠久,是我国至今保留最古老、最具民族特点的泥塑类手工制品之一,不仅是一种民间艺术品,还是关中人民民间的信仰载体。我们在指导教师张茎的带领下通过参与“挑战杯”与“互联网+”比赛对凤翔泥塑有了一些基本了解,但仍然存在一些困惑,由此点泥成金团队开展三下乡活动,为凤翔泥塑传承发展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路径,并进一步为其他传统手工艺品传承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810日早,“点泥成金”团队一行人抵达六营村,稍作休息后召开第一次例会,队员们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团队成员商讨研究思路)


(以上为具体的团队分工)

三、调研内容

本次三下乡目的地在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六营村,至今已有百年历史,现为凤翔泥塑主要生产地,被当地人誉为“泥塑村”,是凤翔县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目前在六营村,当做副业来日常制作的主要集中在主要传承人和制作技艺精湛的艺人,集中在这四户人家:胡深、胡新明、杜银、韩锁存这四大家族,目前杜银老人的立人手艺制作工艺更为复杂,自老人去世基本上没有了传承人。胡氏家族在当地目前是历史最悠久,传承最为完整的一个家族。

我们主要以田野调查、口述史研究、文献研究三种调查方法展开调研。

第一次田野调查时间是2023810日出发到2023818号。在凤翔泥塑文化馆和学校的帮助与推荐下,我们走进凤翔六营村调查了凤翔当地的手工艺品——凤翔泥塑。分别参观了宝鸡凤翔民俗博物馆、宝鸡图书馆、凤翔泥塑博物馆,通过大量走访调查,结合前期充分的准备和大量的走访调查,我们得到了关于凤翔泥塑的诸多资料,为后续实践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以上为采访学生研学体验的合照)


(左图为团队成员在凤翔区传承泥塑文化旅游专业合作社、宝鸡市图书馆合照)


(以上两张照片为指导教师在宝鸡市凤翔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调研所拍摄)


(照片为指导老师在凤翔博物馆调研所拍摄)

第二次田野调查时间是2023819日到821月,主要是对于上次访谈后遗留的问题,以不同时代背景下胡氏家族代际传承为主线,深入研究传承模式的变迁。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胡新明省级凤翔泥塑传承人胡小红市级非遗传承人韩建斌、胡锦伟的走访中我们明显感受到了不同家族特色,也感受到了凤翔泥塑发展的局限性。在村里看到制作泥塑的过程并在胡新明家参观泥塑作坊和制作模具,采访了许多当地的村民,搜集到许多有效资料,还去了围绕泥塑所设的生产性保护基地,对凤翔泥塑的发展现状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采访当地手艺人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胡新明)

第三次田野调查时间是2023821日到8 23日,在通过对其他泥塑手艺人的走访调查中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凤翔泥塑目前产业发展现状,实地观览凤翔泥塑产业现状。就文章中出现的问题和未涉及到的方面做进一步补充,到凤翔县文化馆了解凤翔泥塑艺人的整体概况,取得凤翔泥塑传承人谱系资料,向文化馆管理员了解泥塑艺人们的职业,侧面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


(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胡新明合照)(与省级非遗传承人胡小红的合照)


(与市级传承人韩建斌合照)      (采访传承人胡锦伟)

第四次田野调查时间是2023824日到830日,调研小组通过走访,在村里看到制作泥塑的过程并在胡新明家参观泥塑作坊和制作模具,采访了许多当地的村民,搜集到许多有效资料,还去了围绕泥塑所设的生产性保护基地,为本文的完成提供很大的作用。


(以上为观摩手艺人制作泥塑时所拍摄)

四、发现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凤翔泥塑最大的优势在于其独特的民俗性,唯一性和手工制作性,且制作工艺复杂。但其在发展上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研学课程缺少专业化以及流程化的设置,常常出现一对多的现象,无法让学生了解到凤翔泥塑的制作工序,更无法体会到凤翔泥塑色彩涂抹的乐趣,学生体验感较差。此外,研学场地基础较为简陋,基础设施不完善。

第二,凤翔泥塑文创产品单一,缺少IP形象,有被复制的危险。竞争对手可以在已有资源的基础之上,研发出改良或创新的文创产品。不排除竞争对手拥有更好、更多的分销渠道。特别是新文创的消费空间和潜力是前所未有的,这也导致了很多地方、企业纷纷做起了文创的生意。潜在进入者增多新进入者威胁增大。

第三,凤翔泥塑的产品定价普遍不高,价位集中在十几元到几百元不等,这与其起源有很大关系。胡锦伟先生告诉我们,其他非专业农户的产品价格较低,游客往往会对比价格,因此使得专业人员所制作的泥塑产品价格无法得到提高,从而往复形成恶性循环,并且版权问题解决阻力较大,暂时只能任由个体户自由发展。

五、成果落实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实施了一系列解决措施,被当地有关部门所肯定,有效地推动了凤翔泥塑地发展。我们想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上这里,也想为凤翔泥塑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首先,非遗进校园。在学校和宝鸡民俗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将关中民俗文化引入课堂,以第二课堂实践的形式让广大学生参与其中,进一步发扬与传承了传统优秀文化,提高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


(团队成员与俄罗斯留学生在“中华文化体验馆”的合照)


(蕴含“凤翔泥塑元素”的“虎头帽”)

其次,形象IP。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推动创新发展。“点泥成金”文创工作室借助地域优势与科技元素,以设计理念为核心壁垒,打造出凤小宝文化系列产品形象IP,以“潮玩”为主体,融合诸多泥塑元素为背景,如祥云、花纹等,更加吸引年轻人。使该项目具有可持续性和市场竞争力。

最终,产业融合。凤翔泥塑元素也可以被艺术化地提取创新并应用到珠宝设计中,不仅能彰显出佩戴者的独特审美,还能凸现中国珠宝设计与传统艺术魅力结合的独特审美。因此,我们将这种传承路径提供多家珠宝企业,希望能够得到他们的认可与推崇。并设计出了生肖系列珠宝,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宣传了产品创新优势的同时也凤翔泥塑走入大众视野。


(生肖珠宝兔设计图)(与“老凤祥”的合照)(生肖珠宝兔成品)

六、凤翔泥塑未来的传承与发展

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城关镇的六营村是全国知名的“泥塑村”。近年来,该村依托国家级非遗项目凤翔泥塑,全力打造民俗村、发展旅游业,蹚出了一条”非遗保护+乡村旅游的路子,不仅使非遗项目得以传承,也使当地群众得到实惠。如今,六营村泥塑从业者有160多户,全村年销售收入超过2800万元。

但是随着市场日趋饱和,泥塑从业者逐渐在内部斗争中彼此消耗,除少数艺人的作品能卖上价外,其他人制作的泥塑无人问津。村民们不得不再次与赖以生存的手艺告别,凤翔泥塑由此陷入了转型危机。

国家应对非传承人的民间艺人给予政策支持,进一步完善传承人保护机制,积极地培养新一代传承人。同时政府和传承人也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加大对凤翔泥塑的宣传力度,不论泥塑爱好者身处何处,都可以随时关注新产品的动态。借助国际、国内互联网的互动手段实现凤翔泥塑等文化艺术传播的最大化。从而为传统非遗手工艺的发展提供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至此,文学与传媒学院“点泥成金”团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圆满结束。

七、心得感悟

通过此次三下乡活动活动,我们受益良多。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要有创新精神和奋斗精神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工作者。

同时,我们也深刻的认识到了社会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舞台,在那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通过社会实践,锻炼了我们大学生的能力,为我们以后走入社会提供了经验也让我们认识到了自身所欠缺的地方,激励了我们在今后的大学时光了认真学习弥补不足,让我们更好的走入社会。


(以上为“点泥成金”团队部分成员合照)

编辑: 未知

查看栏目更多文章

相关阅读



友情链接: